安妮•埃爾諾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解讀
諾獎解讀:她給世界帶來
不一樣的思考
中國碳氫產業網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6日,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獲獎。
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稱,“她以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 諾貝爾獎官網中指出,在她的寫作中,埃爾諾始終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在性別、語言和階層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的生活,她的創作之路漫長而艱辛。
安妮·埃爾諾
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女,1940年生于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當代法國文壇上有影響的女作家之一。
2021年11月,獲得英國皇家文學學會國際作家終身榮譽獎 。2022年10月6日,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截圖
安妮·埃爾諾的著作
悠悠歲月
《悠悠歲月》是2010年1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妮·埃爾諾。本書作者用自己首創的“無人稱自傳”的寫作方
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是2003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妮·埃爾諾。該書由三部自傳體小說組成,作者以極其生動和細膩的筆
La Place
《La Place》是法國女作家安妮·埃爾諾的作品。
Passion simple
《Passion simple》是1994年Gallimard出版的圖書,作者是Annie Ernaux。
人物經歷
1940年,生于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在諾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過童年。埃爾諾起初在中學任教,后來在法國遠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繼續寫作。
1974年,埃爾諾開始創作,已出版了約十五部作品。
安妮•埃爾諾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悠悠歲月》、《空衣櫥》、《位置》、《一個女人》、《單純的激情》、《恥辱》、《事件》、《占領》等。
自傳體小說 《位置》和《一個女人》分別創造了五十萬和四十五萬冊的銷量,引起了法國文學界的關注。
所獲榮譽
《位置》獲得1984年雷諾多文學獎。
長篇小說《悠悠歲月》獲人民文學出版社21世紀2009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
2021年11月,獲得英國皇家文學學會國際作家終身榮譽獎。
2022年10月6日,瑞典學院將202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獲獎評語是“以表彰她以勇氣和醫學般的精確,挖掘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約束”。
人物評價
安妮·埃爾諾憑借著巨大的勇氣和敏銳的觀察力,安妮·埃諾揭示了階級經歷的痛苦,描述了羞恥、羞辱、嫉妒以及無法看清自己是誰的困境,她取得了令人欽佩和持久的成就。在她的作品中,埃爾諾始終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一種在性別、語言和階層方面有著強烈差異的生活。她成為作家的道路漫長而艱辛。(瑞典學院 評)
安妮·埃爾諾在法國作家中也是一位特殊的存在。她關注當下生活,關注人們的日常情感世界。她的寫作探索都是從這些方面著手的,她的作品中沒有重大歷史題材,也沒有不同文化的沖突和交融。(法語文學翻譯家許鈞 評)
關于諾貝爾文學獎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出設立五大獎勵領域,文學被他放在第四位。諾貝爾在遺囑中表示,獎金的一部分應頒給“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于1901年12月10日,為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之際。從第一屆頒給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至2021年,共有118位得主。葉芝、羅曼•羅蘭、馬爾克斯、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獲得過這一獎項。
因為戰爭或沒有合適的候選人,該獎項曾被多次保留,或推遲至第二年頒獎。2018年,因為一起丑聞事件,瑞典文學院陷入史無前例的危機,最終因評審工作無法繼續,被迫取消。
諾貝爾文學獎,不只是一個獎
諾獎一向具有風向標的功能。獲獎不僅可以使作家名聲大噪,獲獎作品銷量倍增,同時也會引導人們關注過去被忽視的領域或地區。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的作品,在其獲獎之前根本沒有中文譯作。在諾獎官網的一項測試中,近2000名網友中95%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但古爾納作為“近20年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人”,引發了人們更多地關注非洲文學。
資料圖: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
古爾納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亞,20歲出頭時,他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后定居英國,以英語開始寫作。對難民的經歷、身份、流亡記憶和文化疏離感與認同感的反思,是他文學創作的主題。
古爾納的獲獎小說是其以英語寫作的《天堂》。瑞典文學院給出的獲獎理由是:“他以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眼光,洞察殖民主義的影響和身處不同文化大陸間的鴻溝中難民的命運。”
在迄今為止的118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歐洲作家占比超過70%,而來自亞洲、非洲的獲獎者非常少。2021年評委會成員艾倫·馬特森(Ellen Mattson)表示,諾貝爾文學獎“目前正在越來越多地通過外國專家,引導我們關注過去被忽視的語言區或地理區。”
諾獎也是桎梏,創作成奢侈
對于很多作家而言,諾貝爾文學獎就像一個突如其來的聚光燈,將他們的生活展露在公眾之下,帶來關注的同時,也帶來了煩惱。
1968年,川端康成憑借《雪國》《千只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第一位榮獲這項殊榮的作家。他得知獲獎消息后,第一個反應就是驚慌失措地對妻子說:“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來吧!”“榮譽和地位是一個障礙,我希望在所有榮譽中擺脫出來獲得自由。”這位文壇巨匠,最終以自殺謝幕。
同樣的煩惱,也曾折磨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在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她平靜的寫作生活完全被打亂。她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場災難”,自己恐怕無法再繼續寫作。“現在我所做的就是接受采訪和拍照。”
歷史上也存在著拒絕領獎的人。1964年,法國著名作家薩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隨后他立即寫了一封信,要求取消這項決定,否則他會拒絕領取。薩特認為,一個作家在政治、社會和文學方面的地位,應該僅僅依靠他自己的工具,也就是他寫的詞語來獲得,而任何他可能得到的榮譽都會對讀者造成壓力。這是他不希望有的。
諾獎熱之后,文學依然孤獨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都是萬眾矚目的存在,純文學在這一時刻得到最大關注度和曝光度,但“高光時刻”之后呢?
據美國民意咨詢機構蓋洛普調查,2021年,美國成人平均讀書12.6本,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一年。其中,成人讀書數量比2001年至2016年年均值少2至3本,17%的成人在2021年沒有讀過一本書。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獲取浮光掠影,人們更需要靜下心來閱讀。莫言曾說:“文學作品對于社會的改變,是沒有直接效應的。它不可能防止戰爭,也不可能將偷了的包還給失主。但是文學作品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關于心靈的,關于靈魂的。”
作為一種詩性的召喚和閱讀提醒,諾貝爾文學獎過后,你會更加關注文學嗎?
2022年諾獎公布日期和獎金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2年諾貝爾獎將于10月3日至10日陸續公布。
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最早將于10月3日公布;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4日公布;諾貝爾化學獎10月5日公布;諾貝爾文學獎10月6日公布;諾貝爾經濟學獎10月10日公布。
今年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往往安排在12月10日舉行,這一天是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
諾貝爾文學獎近些年來獲獎者
2021年:坦桑尼亞作家Abdulrazak Gurnah
獲獎理由:“他對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文化和大陸之間的鴻溝中難民命運的同情,以及毫不妥協的洞察。”
代表作品:《天堂》《荒漠》
2020年: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獲獎理由:“她用無可辯駁的詩意嗓音,以樸實的美感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代表作品:《阿喀琉斯的勝利》《野鳶尾》
2019年: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獲獎理由:“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代表作品:《罵觀眾》《卡斯帕》《試論疲倦》
2018年: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丘克
獲獎理由:“她敘事中的想象力,充滿了百科全書般的熱情,這讓她的作品跨越文化邊界,自成一派。”
代表作品:《鏡子里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
獲獎理由:“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
代表作品:《長日將盡》《別讓我走》《被埋葬的記憶》。
2016年: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
獲獎理由:“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
代表歌曲:《答案在風中飄》 《時代在變》《像一塊滾石》。
2015年: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獲獎理由:“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代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個證人》 《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2014年: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獲獎理由:“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占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
代表作品:《星形廣場》 《暗店街》 《青春咖啡館》。
2013年: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
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代表作品:《逃離》《快樂影子舞》《愛的進程》。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
獲獎理由:“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紅高粱》 《酒國》 《豐乳肥臀》
2011年:瑞典作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獲獎理由:“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代表作品:《途中的秘密》 《看見黑暗》 《悲哀貢多拉》。
2010年: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獲獎原因:“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代表作品:《綠房子》 《城市與狗》 《酒吧長談》。(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中國國際碳氫農業科學研究院根據中外報道整理)